在京城琉璃厂古雅的街巷间炒股配资推荐网查询,一得阁的墨香悠悠飘散了百余年。如今,这家诞生于清同治四年(1865)的老字号,已经160岁了,其以一瓶墨汁改写了中国书写与绘画的历史,成为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璀璨明珠。
《庄子》中“舔笔和墨”的记载,让墨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。秦汉时期,松烟、桐煤成为制墨的主要原料,墨质越发坚实。北魏贾思勰的《齐民要术》中,《合墨法》作为最早的制墨工艺记载,为后世墨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唐宋时期,制墨产业迎来兴盛,制墨名家辈出,他们的技艺与匠心让墨成为文人雅士追求的珍品。到了明清,墨朝着“精鉴墨”和“家藏墨”方向发展,制作越发精良,成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工艺美术品。
时光流转至晚清,一位名叫谢崧岱的湖南秀才翻开墨史新的一页。当时科举考试,考生需现场研墨,耗费大量时间精力。谢崧岱深受其扰,决心探索变革。他受同学“于灯上取烟可以渗入墨盒”的启发,开始不断学习古籍墨典,潜心钻研,经过无数次“屡试屡误,屡误屡悟”,终于研制出收瓶入盒法,让墨汁可直接用于书写。
谢崧岱出身书香之家,祖父谢兴宇是道光二年进士出身,谢家与曾国藩同朝为官,关系甚好。谢崧岱父亲谢宝镠是咸丰十年进士,早年入左宗棠幕府,曾任户部主事,后转员外郎,从五品。1860年谢崧岱随父进京,后选送太学,在国子监任典籍。他在国子监学习期间博闻强记古籍经典,包括制墨的各种书籍,为后来研究和发明墨汁奠定了基础。
1884年,谢崧岱撰写《南学制墨札记》刊行,自此研制墨汁的具体过程不再是秘密,此书被收入《续修四库全书》,在社会上广为流传,成为普及民族手工技艺的教科书和宝贵的墨史研究材料。此外,他还著有《今文房四谱》《六书例说》,也是研究我国国学的重要资料。
1888年腊月,谢崧岱亲题匾额“一得阁”高悬店堂,两侧楹联“一艺足供天下用,得法多自古人书”,冠首二字,道出了“一得”字号的来源。不仅如此,墨汁店东靠东北园胡同,西依双鱼胡同,两个胡同像轿杠挑着墨汁店,很有“阁”载文苑的意思。在琉璃厂的历史上,匾额和楹联都由创始人一人题写,唯独“一得阁”,这店名既蕴含着他对独创墨汁的自豪,也表达了对古人智慧的敬意。
一得阁遵循古法制墨,独创“制墨八法”,墨汁以独特配方和精湛工艺著称,选取上等牛骨胶、顶层油烟色素,搭配冰片、麝香、冰糖等十几味中药,不仅书写流畅、浓淡五色、不湮纸、不褪色,还散发着药香味,具有清心、明目之效,深受书画爱好者追捧。
谢崧岱除发明了“一得阁”墨汁外,还研制了“云头艳”墨汁,深受进京赶考学子的欢迎。“取顶层之烟,含紫玉之光,乌黑而有神韵,犹如彩云般之艳熠”,云头艳名称由此而来。据《一得阁对联启》记载,使用一得阁云头艳墨汁参加己丑年科举考试的学子,考取一甲一人,二甲七十九人,三甲四人。
光绪年间安素轩的鲍叔蔚先生在《云头艳记》中称该墨汁有三绝,有四宜。三绝谓之“径自成汁,合胶轻重自我为政,不冱不浸,恰到好处一绝也;胶虽轻而颜不落,展擦不污二绝也;色乌而闪紫光,一笔足写试卷行半或二行,万非他墨所及三绝也”。四宜则指,宜于天时,宜于地势,宜于属稿,宜于挖补。
一得阁160年来历经风雨,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,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,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喜爱。在一得阁艺术中心,人们可以直观感受传承百余年的“制墨八法”,从图示到工具,再到泥塑,了解墨汁诞生的每一步;还可以从展示的清同治年间制墨老物件以及经典墨宝中,领略中华墨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供图/凤楠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
编辑/刘忠禹炒股配资推荐网查询
杨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